婚礼与丧礼
在早期的新加坡,人们对婚礼与丧礼所需遵循的风俗礼节非常讲究。这些人生大事往往都涉及繁复的礼仪和铺张的场面,常引起人们停步围观。
婚礼是大喜之事,办喜事人家的亲朋戚友和左邻右舍都会参与庆祝。婚礼上常见色彩缤纷、阵容强大的迎娶队伍。而丧礼虽然气氛肃穆,但体面的送行仪队也同样不可或缺。对华人而言,婚礼与丧礼的排场显示家族的财富与社会地位,因此经常大费周章地筹备。
意义深远的仪式,加强了个别族群的传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如今新加坡的婚丧礼俗已大为简化,但一些传统习俗仍然流传至今,成了新加坡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。
传统的马来婚礼通常宴请多位宾客并且长达数日。婚礼的亮点在于新人会坐上设于平台上的“宝座”,并且享受如国王与王后般的待遇。在仪式的过程中,亲戚与宾客也会纷纷恭贺和祝福这对新人。
传统的马来婚礼仪式是从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开始。迎娶队伍包括“贡邦”(kompang)马来鼓乐队、手持“树花”人员(bunga manggar, 即由竹竿和闪亮彩纸做成的装饰)以及亲朋戚友。在鼓声的伴奏下,乐队还会唱出《古兰经》的经文,为新人祈福,也为婚礼增添喜庆氛围。
土生华人,又称海峡华人,是华族移民与本区马来或印尼裔女性通婚所生的后代。他们的渊源可追溯至15世纪的马六甲,他们的祖先在那儿经商,并且定居。传统的土生华人婚礼主要根据华人的传统习俗,长达12天,并且遵循许多繁复的礼仪。
婚礼当天,新郎会到女方家迎娶新娘,迎娶队伍有礼仪师、伴郎、男花童、乐队及手持伞与灯笼的人员一同随行。土生华人最重要的婚礼仪式包括入洞房以及掀新娘盖头等。
土生华人的婚礼服饰以色彩鲜艳、装饰精美著称。照片里的一对新人身穿全套传统礼服,绣工非常精致。新郎穿着中式长袍,外披马褂;新娘则身穿长袄配百褶裙,肩上披着绣花布片层叠的霞披,象征凤凰的羽毛,头戴一顶华丽的冠饰。男女花童的服饰则与新郎新娘相似。
这对新人的礼服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于对新加坡婚礼习俗的影响。新郎穿着全套西装,而新娘则穿着中西合璧的礼服,头戴西式婚纱。20世纪初,西式婚礼仪式与礼服在新加坡逐渐流行,这是因为受到社会与文化上的影响,如西式教育、时尚潮流与基督教的传布。
新加坡的印度社群所采纳的婚礼仪式不尽相同,这取决于新人所属族群的传统习俗。淡米尔族兴都教徒的婚礼一般会在庙宇中举行,并由一名祭司主持仪式。庙宇的大厅内会摆放油灯、鲜花与水果,并点燃一把仪式之火。新人会坐在前方,接受祭司的祝福。
音乐是兴都教徒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如图中所示,一种名为“塔味鼓”(thavil)的双头鼓以及木管乐器“纳达斯瓦兰”(nadaswaram),都是南印度婚礼中常用的乐器。纳达斯瓦兰的旋律有吉祥之意,搭配塔味鼓的轻快节奏,为婚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气氛。
欧亚人主要为基督徒,因此一般都会在教堂举行婚礼。图中,新郎身穿三件套西装,新娘则穿着长至小腿的礼服与长至曳地的头纱。其他男士也穿上了西装,而女士则身穿1920年代流行的短袖小礼服搭配西式帽。两位女花童也同样身穿小礼服,并且綴以头纱。
传统的马来丧礼会依据回教的宗教法,进行一场隆重肃穆的仪式。在给逝者送行的路途中,家属与亲友会穿上白色或深色衣物,一路伴随灵车,默默步行至下葬地点。
对华人而言,丧礼的仪式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它们不但展现孝道,也反映出人们对来世的信念以及家属与逝者之间关系的延续。图中所显示的丧礼应该是由富裕的土生华人家庭所办。土生华人的丧礼一般相当隆重,会出现强大的送行仪队,伴随着装饰考究的灵车一同前行。
在这个庞大的送葬队伍中,灵车由两匹骏马牵引,并且在乐队的奏乐中,由逝者的直系子孙和亲朋戚友一路伴随。
在传统的兴都教送葬队伍中,逝者的亲朋戚友会随着灵车一路步行至火葬场。图中显示了一辆以精细雕花和许多花环装饰的灵车。送行队伍的路线一般会绕过对逝者有特别意义的地方,以进行悼念。